購物車 0
45a8c01b76a8c3a3aee63853af934528

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

NT$ 1,010.00


第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詳解
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最終實修,掌握〈毗缽舍那〉要義!
〈毗缽舍那〉詳解有輕鬆易懂的圖表,可立刻進入勝觀法要!

《廣論》毗缽舍那,是以破他宗立自宗的方式,來詮釋中觀應成派所許的空正見,主要是以正理破中觀自續派及自許中觀應成派(不是真正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並旁破唯識派及小乘經部、有部。意即若俱備《宗義》所詮四部派安立勝義諦及世俗諦的見解,並修學《廣論》毗缽舍那,即使没有學習辯論技巧,仍然可以獲得思辯的理路。若依此抉擇理路的等流習氣,學習《廣論》下士、中士、上士、乃至奢摩他,可以獲得《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所說的世俗福德資糧、佛之色身因及中觀應成派所詮之勝義甚深道次第,成就佛法身之因。而且能?有次第有系统於一座完成勝義諦與世俗諦的思惟修。

時下亦有解釋《中論》之中觀見,但見不到以破他宗成立自宗的破立之正理抉擇,也無法辨別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派及其他宗派之差別,故無法真正獲得龍樹菩薩及月稱論師所詮釋的中觀應成派之空正見。即使學了《廣論》下士、中士、上士,也無法累積佛色身之福德資糧,因為沒有依《廣論》毗缽舍那所詮空性之正理攝受來思惟抉擇。如此,仍由無明所攝的一切行持等,所得到的也僅是今生、來世的有漏之樂,無法獲得真正解脫成佛之正因。故唯有依《廣論》毗缽舍那所詮之理路,才能真正圓滿了達中觀應成派之空正見。故我輩獲得暇滿人身應倍加珍惜努力修學《廣論》毗缽舍那。

所謂理路思惟,如《量論》所云比量即是依止淸淨正因,於自所欲知隱蔽分,作新生不欺誑之耽著智。故串習《廣論》毗缽舍那的理路,依著刹那生滅之正理抉擇下士之念死無常三根本九因相之反面執常的顚倒知,而起下士道之量。乃至依無我之正理抉擇破除實有所成立的常、樂、我、淨及十二缘起,而以量証成中士道的四諦十六行相及十二缘起。最後由名言假立之緣起之正理破除,由執實有自性的不希求佛果怯弱及損害心,而生起菩提心。因為只要執實有自性定引生煩惱,如此有損菩提心及菩薩戒。此如《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云:「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內文試閱
菩提道次第廣論
毗缽舍那 NO.01
《菩提道次第廣論》後半部的〈毗缽舍那品〉,在南傳稱為vipassana,或現代稱其為“內觀”。但,在北傳漢地,乃至藏傳,都稱其為“毗缽舍那”。首先,先來理解為什麼要學習毗缽舍那?我們知道所有的佛弟子都想要解脫輪迴生死,乃至究竟成佛。由於這樣的緣故,所以,學習毗缽舍那是佛弟子最重要,且是最主要做的一件事情。

何謂“輪迴”?所謂輪迴就是被煩惱及業力束縛住,而不斷的在六道當中取蘊體,此即稱為“結蘊相續”,而結蘊相續就是所謂的“輪迴”。由於輪迴最主要是在識體。也就是因為識體顛倒的造作,產生了業力,令有情不斷的在輪迴當中取蘊體。一取蘊體就一定會有痛苦。為什麼?因為只要取了蘊體至少會有病苦。當然其它經文也說到了,如生、老、死…等苦,這些痛苦都是一取蘊體就必須承受的。因此,認識輪迴最主要是從認識“識體”開始,而且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既然輪迴是在識體,其反面的解脫,也是在識體。因此,認識識體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輪迴是識體,解脫也同樣是在識體。因此,學習毗缽舍那主要的就是要讓我們了解輪迴的識體是那一種情況?解脫的識體又是怎樣的情況?如果不了解輪迴的識體,同樣的,也不可能了解解脫的識體是怎樣的情況了。

輪迴的識體在十二因緣當中是為初支無明。既然談到無明,那麼就來了解何謂無明呢?我們知道無明是個顛倒識體,只要談識體,就一定有其所對境。因此,我們要更進一步的來理解,為什麼識體會成為顛倒呢?想要了解顛倒的識體,當然首先一定要了解識體的所對境是什麼,包括為什麼於所對之境成為顛倒呢?顛倒又是什麼呢?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想要了解輪迴的識體,就一定要清楚的了解到識體是如何的顛倒?包括對於境的顛倒又是什麼?有關於這些,經典上有說:諸法的存在是相互觀待,緣起而有的。但是,顛倒的識體卻把緣起諸法執為實有。只要執為實有,就會成為非緣起、非觀待。我們學習毗缽舍那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認識輪迴的識體是如何的顛倒。如果輪迴的識體沒有認識清楚,想要解脫,乃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了解識體對於其所對境顛倒執為實有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識體的作用一定有其所對境,而識體之所以顛倒,一定是來自於對其所對之境顛倒執為實有。若不了解其所對之境的顛倒在哪裡,根本不可能了解識體的顛倒在哪裡。既然要了解識體的顛倒,那要怎麼理解呢?當然,最重要的是必須依著佛陀的教誡,也就是必須依著佛陀在經典中所告訴我們的教言,尤其更須依著佛陀所授記的龍樹菩薩…等所造的中觀諸論著,及佛陀所授記的無著…等諸大菩薩所造的唯識論著。

總而言之,不論是中觀、不論是唯識,都是要讓我們透過經論理解顛倒的識體是什麼?同時,顛倒的識體又如何將所對境的這一分實有在心識展現出來?這就譬如身體有病,首先要把病因找出來。病因沒有找出來,就無法對症下藥而達到療病的效果了。此中是以“病因”來形容無明的識體。無明識體於所對境,令其成為顛倒。想要了解顛倒的因是在哪裡,就一定要透過經教的學習。沒有透過學習經教,當然是不可能了解的。當透過經教的學習以後,理解這一分無明識體的顛倒以後,再依著中觀的見解,或唯識的見解,把這一分對於其境顛倒的這一分遮除,而獲得解脫。

識體的顛倒是來自於對境的顛倒。如果能夠將對“境”顛倒執為實有的這一分遮除,顛倒的識體就會轉成正確的識體。進一步來說,當我們將實有的這一分遮除,即成為非實有,且這分非實有是屬於無遮分。以無遮而呈現出來的這一分非實有,即是空性。當然在其它很多論著當中也會說到空性,但,這個地方一定要理解:除了無遮分所顯現的非實有這一分是正確的空性之外,並沒有一個離開無遮的這分非實有,還有一個空性可以讓我們證到。若執為有一離開無遮的非實有還有空性的話,這是錯誤的。對於正確與否在學習時必須要釐清楚。

空性所要對治的是實有。因此,在學習毗缽舍那時最主要的是認識顛倒識體。也就是對於無明的所對境的這一分實有,必須認識清楚。如同剛才所說的,要把所對境的這一分實有遮除,一定要依著佛陀所授記──龍樹菩薩所著中觀論著當中所說之正理,以及無著菩薩所著唯識論著當中所說之正理,是如何的將實有遮除。如果能夠依著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所說之正理,將無明耽著境為實有的這一分遮除,即證得了非實有。於證得此無遮分非實有的當下,即證得空性。對於教理當中所說的證空性的這些過程,如果不清楚,即使廣閱三藏十二部經典,或努力的作修行,乃至把法界所有的善事都作盡了,跟解脫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龍樹菩薩說過:解脫的不二法門就是空性。其意即為真正要獲得解脫,唯有空性一個法門而已,其它法門都不是解脫之正因。總之,空性是要對治實有,對於這一分實有是來自於無明識體的顛倒的執著,所以,依教依理認識識體的顛倒,是非常重要的。